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正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9月5日,新疆疏附县人民政府与新疆凯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新疆凯利零碳产业园项目入园协议。该项目总占地约5000亩,分三期实施,将建设高科技产业园、新能源中心、冷链产业园等。

这只是近期全国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热潮的一个缩影。从内蒙古到江苏,从山东到雄安,零碳园区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载体,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国家战略推动

中国已进入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等挑战。建设零碳园区,正是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这进一步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全国已有超过15000个园区,其中包括2000余个省级园区和近700个国家级园区,这些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作为承载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企业集聚地,园区整体能源消费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


各地探索实践

在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3公里外的一座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正源源不断生产着绿电。绿电通过专线流向零碳园区,直接供应企业使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则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园区内新建了一个独立于原有电网的配电网和1座220千伏变电站,与园区直连。在电源侧配套了38.5万千瓦的风光储项目,投用后一年可向园区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正在打造一个聚焦石榴、蓝莓产业的零碳数字产业园。园区打造的3.5万平方米光伏长廊,年均发电量达775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1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584吨。

雄安新区也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将是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预计将于2025年底竣工。


核心技术支撑

零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源网荷储"一体化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拥有一张看不见的网——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这个系统一头连着上游发电设备,可毫秒级精准预测发电量,一头连着企业,可实时掌握工厂用电需求。

雄安新区的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则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园区地下打了1136口深度超130米的地源热泵管井,通过加装U形管与地下土壤进行冷热交换。投入1度电,相当于得到5度多电的热量。

园区屋顶光伏年发电量可达273万千瓦时,满足园区1/4用电需求。此外,园区还打造了智慧运营管控一体化平台,管控着园区14.6万个大小各异的设备。


标准体系完善

2025年8月28日,江苏省正式发布《DB32/T 5156-2025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明确了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零碳园区建设的"路线图"与"度量衡"。

该标准用29项指标构建了零碳园区的"体检表",并按重要性分为约束性(一类)、参考性(二类)、激励性(三类)三类。园区可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分阶段落地。

《指南》提出了7大建设方向,包括能效管理、能源系统、基建升级、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运营管理和低碳创新。从能源到管理的全链条转型方案。

国家层面创新性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核心评判指标。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建设成效显著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金风科技打造的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采用包括智能微网、节能模块等六大模块,构建了一套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能微网。2020年,该园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750万千瓦时,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超50%,当年实现碳减排4950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未来,零碳园区将不仅是产业集聚区,更将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工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中心。

对于园区而言,零碳转型并非单纯的环保要求,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能源成本、吸引绿色投资的重要机遇。这些都将成为园区的"新优势"。

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预计今年底竣工。这个园区的地下打了1136口深度超130米的地源热泵管井,通过加装U形管与地下土壤进行冷热交换。投入1度电,相当于得到5度多电的热量。这种技术不仅节能环保,还不会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

随着一批批零碳园区建成投产,中国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正在加速推进。零碳园区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平台,为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