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看新能源产业变革路径
一、政策定调:从“防止”到“综合整治”的治理升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将其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框架,明确要求破除地方保护、打通要素配置堵点。这标志着中央对新能源行业恶性竞争的关注已从局部“防止”转向系统性“综合整治”。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已多次强调遏制低效竞争,规范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政策层面对行业治理的持续加码,为新能源产业从“量增”向“质变”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 二、行业困局:“内卷式”竞争的三大病灶
1、价格战蚕食利润空间
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部分企业毛利率不足5%;新能源汽车行业收入增长4%但利润下滑8%,整体利润率逼近4.5%生存线。低价倾销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乏力,形成“越卷越弱”的怪圈。 2、同质化产能野蛮扩张
风电、储能等行业出现“一窝蜂”式扩产,2024年光伏硅料产能过剩超200%,储能系统报价年内下跌40%。地方政府为争夺项目过度提供税收减免、土地补贴,加剧了重复建设。 3、创新生态遭受挤压
企业为短期生存被迫削减研发预算,2024年光伏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下降至1.8%,远低于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专利纠纷频发暴露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挫伤技术突破积极性。 三、破局之道: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四重防线
1、制度重塑: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藩篱
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清理歧视性招投标条款 将地方产业政策纳入公平竞争审查,遏制“逐底式”招商竞争 完善产能预警机制,动态发布供需指数引导理性投资 2、技术突围:筑牢创新护城河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钙钛矿、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攻关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制淘汰低于能效标准20%的落后产能 构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探索“专利池”共享机制 3、生态重构:从零和博弈到协同进化 推广风电行业自律公约经验,建立光伏、储能行业价格成本监测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差异化产品布局 发展绿电交易、碳普惠等机制,拓展新能源增值服务空间 4、全球竞合:开辟增量市场新蓝海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跨国能源走廊,2024年我国光伏海外装机占比已超60%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新能源汽车测试认证互认 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应对贸易壁垒挑战 四、未来图景:走向价值竞争的新能源生态 随着整治政策的落地,新能源行业将呈现三大转型趋势: 1、竞争维度升级:从价格厮杀转向“技术+服务+品牌”综合竞争
2、产业链重构:形成“专精特新”配套企业与龙头协同发展的雁阵格局 3、价值创造深化:光伏建筑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新模式催生万亿级市场 这场始于政策驱动、成于技术突破、终于生态重构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中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如代表委员所言:“告别内卷不是消灭竞争,而是让竞争回归提升社会福祉的本质。”唯有打破低效内耗,才能释放出绿色经济的澎湃动能。
|